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效率提升并重,以电力高质量发展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南:2019年继续推进电网升级改造,优化主网架结构,建成跨海联网二回工程。广西:建设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等项目。
2019年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纷纷制定全年发展规划,其中能源电力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输配电价改革,完善现货市场交易试点,加快国家级增量配电网试点建设,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市场,大力开拓外送电市场,建设清洁电力外送基地。新能源发展目标:2019年,我国各地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的风电、光伏基地地区积极布局储能、氢能等产业,构建多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另外部分地区依然面临弃风、弃光难题,清洁能源消纳依然是该地区2019年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课题。中电传媒电力传媒数据研发中心统计显示,2019年地方政府两会报告中涉及电力体制改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12个。河南:2019年推进郑州市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和洛阳市主城区煤电机组基本清零。
青海:开展提高光伏转化率、延长光热储能时间等重大技术攻关,提升风能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核能供热项目落地,启动核能发电前期工作,做好干热岩、页岩气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努力构建水、光、风、核、热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清洁能源体系。辽宁: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严控秸秆焚烧,加快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供暖锅炉达标改造。截至8月份合计降低电网企业直供的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223.29亿元,超额完成国务院交办的降价任务。
海南将成为全国首个省域智能电网示范区。工程采用800千伏三端混合直流技术,输送容量800万千瓦,计划于2020年投产送电,2021年全部建成投产。南方电网公司在电网安全稳定与控制技术、电网经济运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涌现了许多口口相传的词语。
创新驱动创新是第一动力。网友为之感慨震撼的行为,却是南方电网千千万万巡线员冬日里的工作常态。
2018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以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标志着南方电网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一流企业、营商环境、创新驱动、昆柳龙直流工程、共享铁塔、抗风托举哥一个个词语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为公司2018年改革发展历程作了生动的注解。全面国产化的深蓄投产2018年9月,由调峰调频公司建设的深圳抽水蓄能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电站全面投产。立足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抗风托举哥2018年强台风山竹登陆前夕,风雨交加的广东佛山街头,两名身着供电制服的汉子佛山供电局狮山供电所员工颜炳全和孟凌风,轮替将垂落的电线高高撑起,持续整整两个小时,让车辆顺利通行,被称赞为托举哥。广州供电局组建了一支由11名90后高学历女员工组成的巾帼无人机飞行队,运用无人机开展高压线路巡视和故障查找需求侧资源与新型储能迎来发展机遇期。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主要送端,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为主要受端,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尤其是在2035年之前将保持快速发展。
风能、太阳能发展快速,预计在2040年前后成为主要的非化石能源品种。能源燃烧二氧化碳排放于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
鉴于新能源发电存在较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且利用小时数相对较低,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电力、电量平衡与调峰问题,需要各类电源协调发展。在考虑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情况下,2050年度电成本约为当前水平的70%左右。
2040年人均一次用能保持在4吨标准煤左右,单位GDP能耗水平有望于2035年达到当前世界先进水平。建筑部门是电气化水平提升最快的部门,而工业部门仍长期将是我国最重要的电力消费部门。能源需求部门格局加速演变。一次能源低碳化转型明显,预测2035~2040年非化石能源总规模超过煤炭,成为体量最大的一次能源消费类型,到2050年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增至45%~56%。能源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势在必行。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步、体制机制创新等日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型储能在2030年之后迎来快速增长,成为电力系统重要的灵活性资源,2050年装机将达4.2亿千瓦左右。2025年前,电力取代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电源装机规模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35年将达到约35亿~41亿千瓦,2050年将达约43亿~52亿千瓦。用能结构升级叠加节能潜力释放将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人均一次能源消费将保持缓慢增长,到2040年人均一次用能保持在3.9~4.1吨标准煤,略低于该院2017年度预测值(4.0~4.2吨标准煤),表明我国可以通过走高效节约道路,以更低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支撑经济长期增长和生活持续改善。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逐渐提升,电力系统碳排放总量在2025年前后出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45亿~50亿吨,2050年电力系统排放量约18亿~19亿吨,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降至30%以下。受电气化水平提高影响,电力部门在2020年超过工业部门,成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碳排放总量和占比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在2030年后快速下降。
2035年之前保持较快增速,2050年将在当前水平上翻一番,上限可达约14万亿千瓦时。建筑部门是电气化水平最高、提升潜力最大的终端用能部门,预计到2035年提升至47%~63%。电力碳排放总量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峰值约为105亿吨左右,2030年后进入快速下降通道,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目标有望超额实现。
度电平均成本将在2025年前后达峰,2050年降至当前水平的60%~70%左右。2050年单位电量碳排放强度约为当前水平的22%~26%。
国网能源研究院基于能源和电力领域的长期研究,立足于能源中长期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深刻调整的新格局,借助自主开发的能源需求预测、电力规划与生产模拟等一系列模型工具,深入分析和展望了能源及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形成了我国能源发展六大判断和电力发展六大判断。2035年、2050年有望分别达到40亿、50亿千瓦左右。
205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的占比有望达到47%左右,建筑部门成为电气化水平提升的第一引擎。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预计2050年终端能源结构中电能占比增至37%~47%以上。
电网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提升。电源结构呈现风光领跑、多源协调态势,风电和光伏发电将逐步成为电源主体,煤电装机将在2025至2030年前后达峰。随后,电力发展的清洁目标与经济目标逐渐重合,能源转型将更多基于市场自主选择。终端用能增长逐渐从工业部门转移到建筑和交通部门。
终端能源需求增长将在2020年后进入饱和阶段,一次能源需求增长在2025年后进入饱和阶段。能源结构加速优化升级。
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约在2030年后进入平台期,总量稳定在55亿~58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需求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为41亿~43亿吨标准煤。其中,建筑部门用能在2030年前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终端能源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部门。
2035年、2050年跨区输电容量将达4亿、5亿千瓦左右,为当前水平的约3倍和4倍,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能源发展需要逐步从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解决能源生产供应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安全优质、经济便捷、清洁智能的能源供应需求。